在Web3赛道上,中国NFT发展的空间在哪里?
在过去的一年里,Web3.0已经是创投圈的明星。在Web3.0赛道上的NFT同样受到了全球潮流年轻精英和科技圈的认可,在国内,数字藏品也发展地如火如荼。
那么什么是NFT、什么人在玩NFT、中国是否具备NFT发展的土壤?中国NFT发展的未来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Web3笔记采访了业内投资人杨朔,作为中国区块链链领域的连续创业者和投资人,具有丰富的NFT领域行业经验和知识积累。
杨朔表示,NFT的历史从2013年开始,最早只是在加密货币圈儿流行,在加密朋克和无聊猿大火之后,才在最近两年被广泛关注。这里面中国也有很多玩家,他们中的头部玩家主要是在公链上拥有自己的NFT,比如无聊猿这样大火IP。但国内的NFT项目却只能说是刚刚开始。
由于政策限制NFT的过度炒作,以及对数字货币领域的管制,中国NFT领域当下最流行的是数字藏品,被称为本土化的NFT,但不能否认的是,它作为中国Web2.0向Web3.0过渡的一个产物,仍具备进步意义,很多互联网巨头和大的媒体都有布局,如BATJ,如新华社等。
杨朔认为,政策在限制NFT过度炒作的同时,也必将推动中国的NFT发展快速进入应用场景,进而会产生更多玩法和商业空间,这也将是NFT未来发展的市场最大商业模式。
【以下是采访内容】
Q:这两年NFT很火,那都是哪些人在玩?
这个分国内和国外吧,国外玩的人组成比较丰富,但是大部分还是有一些规律的,比如说马斯克的粉丝基本上都玩,哈哈。
实际上,NFT的历史已经很长了,最早是2017年,从海外以太坊社区开始的,就是最早的加密猫(Crypto Kitties),是一款基于区块链的宠物养成游戏。它的核心人群来自于加密货币圈儿,就是以前炒数字货币的这帮人,这是主力。
这两年由于加密朋克和无聊猿的大火,带动了整个欧美科技圈儿,像马斯克、扎克伯格等。此外就是像高盛这样的华尔街的资本机构也都进来了。经过媒体的报道后,又带动了一拨科技圈、娱乐圈及相关的人,相比而言,这波进入者是比较高端的人群。
国内分两个圈,其中一个是来自于国内的加密圈,也就是原来一直玩加密货币的一帮人。还有一部分人,就是国内的玩数字藏品圈的人。
两个圈的玩法还是不太一样的。毕竟,NFT背后的技术是公链。但数字藏品背后的技术大部分是类似联盟链这类的。而且新进来的数字藏品圈的人大部分都是比较年轻的群体,比如95后、00后,他们可能小时候就喜欢收集卡片,现在有一定经济实力了,也就很容易接受和收藏数字藏品,他们一开始就是纯粹是从爱好来玩这个;此外,还有一些来自传统收藏品圈里的人群和玩邮币卡的人,这里面就有很多成了数字藏品的发行方或者数字藏品平台的运营方。
Q:国外现在的主要玩家是:数字加密圈、科技圈和资本圈,但为什么到了国内,却是出了加密圈就变成收藏圈了呢?
国内刚开始也叫NFT。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就不叫NFT了,大家又起了个新的名字叫数字藏品,意思是购买主要的诉求是收藏。
其实数字藏品就是一个中国特色的NFT,但是它跟Web2.0时代的一些简单图片相比,不论在技术上还是理念上都有一定的进步性在里面。
Q:国内的NFT这些玩家都在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大概三个分类吧,也是NFT商业模式的三个方向。
第一个方向:它就是以收藏为目的,卖方是发行数字藏品的;买方是为了收藏的(第一目的是收藏),至于卖不卖并不重要,这是第一种商业模式;
第二个方向:它跟第一个方向对比,是另一个极端,参与者都是为了交易,他买这个数字藏品,就是为了卖的,为了交易赚钱的,这是第二种商业模式。
第三个方向:是以应用为主的,就是NFT+应用,就是这个数字藏品的本身除了收藏之外是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比如说现在一些电商平台上(比如:淘宝、京东),就把NFT和实物(比如化妆品、球鞋等)打包成一个盲盒儿或者一个大礼包,然后卖给用户。这个数字藏品,一是它有收藏价值,同时又能兑换一双鞋或者一套化妆品。这个玩法,它主要能辅助于实物的销售,相当于一个创新营销行为,这是第三种商业模式。
基于这三个模式,又会产生这么几个角色。
数字藏品模式,首先要有个交易平台,就是卖这个数字藏品的平台。平台方是一个创业团队,这是一个角色。
第二个叫IP方,比如说博物馆、旅游景点或者其它IP持有者,他们是IP版权所有方,他们提供了这个发行数字藏品的IP,这一方以资源为主。
第三个是买方,他们是收藏这些数字藏品的最终用户,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群体。
以交易为目的的商业模式,跟上一个模式的角色都差不多,只是目的不同,人群来自加密货币圈、传统收藏品圈、科技金融圈等比较多,发行方和用户基本上也都来自以上几个人群。
NFT+应用的这个模式的发行方很少。不过发行方目前基本都是大平台,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用户自然就是它们平台上的原有用户。这个模式是最为复杂的,参与角色也比较多,IP方、平台方(多部门协调)、实物商家、最终用户,购买过程还会涉及到物流等配合。不过,我认为,这个模式未来也有可能会成长成一个最大的一个市场。因为所有人都会消费,所以这个群体未来会特别大。
未来,可能你买任何东西都可能获得一个数字藏品,就是说,数字藏品可能会成为一个标配,所有的消费者都会拥有数字藏品了,同样,企业也都会基于数字藏品做营销活动,由此延伸出来的玩法也会各种各样。
所以,目前来看,虽然说数字藏品或者NFT+应用不怎么赚钱,用户和发行方也比较少,但是随着大家对NFT认知的提高,我个人认为这个模式会成为一个最大的方向。尤其是在中国,消费市场有几万亿的市场盘子,未来一定会衍生出更多好的玩法。
Q:2021年,美国NFT市场的交易量是177亿美元,今年一季度又有260亿美元的交易量,那中国的数字藏品或者NFT市场的交易量有统计吗?具体数字是多少?
我都没记过这些数字,但我知道量很大,也知道大概哪个量大,哪个量少。
首先,收藏这一块儿的交易量并不大,各个收藏品平台加起来一个月的销售额也就是两三个亿(人民币);但是公链上的交易量就特别大,每天的交易额有几亿到十几亿(人民币)不等,因为它是有二级市场交易的,这个交易流水一级加二级加起来就是巨大的。
Q:NFT这个领域,国内的头部玩家是什么样的?国际上的头部玩家又是什么样的?主要是哪些?
国内的头部玩家主要是在公链上拥有NFT的,他们要么是有从业背景和资源的人,要么是资金体量比较高的人(比如一些投资机构)。比如国内持有无聊猿的人,基本就属于头部玩家。
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现在公链上稍有名气的NFT,它的价格都比较高,你要在它项目早期、价格很低的时候获取它,是需要有很深从业背景或运气,需要有人带你玩儿;所以要么你有一定的从业背景,是这个领域里的kol、或者是你认识这个发起的团队或相关人脉。第二,就是你资金丰厚,不管它是什么价格,只要你喜欢,直接就买。
Q:国内有没有以技术为代表的投资玩家,能举几个例子吗?
这个不太好举例子,大部分是一些个人,或者以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 的缩写)的形式存在,这些玩家很多都是从2013、2014年或者是2016、2017年开始就一直在加密圈子,他们可能更早认识到这些NFT的价值。
Q:这些头部玩家,能制定这个行业的规则或影响这个行业的发展吗?
如果以能制定全球NFT玩法规则为标准的话,国内玩家的影响力已经比较弱了。在公链上玩全球化的NFT,比如,无聊猿这样的,制定这些规则的人,基本上是在海外,因为他们有更多的技术、资金、流量、和合适的政策环境,这四者确定了他的规则制定者的地位。
但这种玩法看似复杂,其实也比较简单,就是用资金和时间把它的故事、知名度、交易量和交易价格都撑起来。
Q:资本能成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吗?
在全球化的、公链下的NFT,资本是可以制定规则的,因为在早期它还主要是靠资金去推广、让人们对它形成认知,把价格给支撑起来。这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如果前期没有资本的挟持,这个项目很难玩起来。
Q:既然资本能制定规则,那为什么国内没有能制定规则的玩家,是我们一直是跟着人家走习惯了吗?
是这样的,因为每个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同,国内相应的法律法规是不允许NFT金融化的,就是你不能炒来炒去的,但允许收藏、转赠或者去给实体经济赋能。所以,国内有国内的规则,海外有海外的规则,我们可以跟着他们走,也可以开辟一条不同的路线。
国内尽管不允许做以交易为目的的NFT,但并没有限制以收藏为目的的数字藏品的发展和与实物结合的NFT的发展,所以很多企业、单位都在做相关探索,不仅是BATJ在尝试,还有大流量的大媒体也在尝试。
虽然说是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允许这种频繁性的的交易。但是它也给NFT在国内的发展留下了一扇窗,就是数字藏品。毕竟只要过了锁定期,你还是可以转赠。另外,还有一些相对激进的团队,也在公链上尝试做一些自由交易的NFT。目前大家都在尝试,整个行业还处在摸索期。
所以,不管说是数字藏品也好,NFT也好,在公链上也好,在联盟链也好,这个事情本身也是一种科技的进步。
Q:我们前面提到的NFT+应用,实际上就是知名IP被应用的一个概念,是吧?
是这样的,知名IP在NFT+应用的模式里有很重的分量,但不是全部,本身还是技术的进步带来的商业模式的创新,IP+区块链技术+商品共同组成了这种玩法的几个要素,要说重要,目前来看应该还是实物商品本身的优劣,这种模式本质上还只是一个营销行为。
Q:国外的NFT,比如一个无聊猿的NFT价值几十万美元,而国内这些数字藏品价格却非常低,什么样的人都有,这是否说国内的玩法很Low?哈哈……
这不是low,这跟low不low没关系。全球市场的NFT也是各种价格的都有,从免费的、不到一块钱的到几十万美金的都有,只是大部分人知道的可能就那几个价格高的、出了名的。就像好莱坞的演员有几十万,一般人记住的能有几个?
无聊猿虽然价格贵,但它玩法也很简单,就是价格和流量被资本和LOL推起来了。现在opensea上好多类似玩法的项目,有的几美金,也有的几十万美金,无聊猿也是从几十美金开始的,只是它已经在流量、KOL和资本的参与下被推到几十万美元一个而已。
当下国内的大部分玩家还处于NFT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就是直接卖数字藏品的阶段,这种方式赚钱最快,也符合国内政策法规,大部分不愿意花时间和资金去培育IP。刚才也说了,这个事情跟web2相比较也是一种科技的进步了,确实在赋能文创行业的发展。
Q:我们看到无聊猿的成名、出圈貌似都有资本在推动,资本不是慈善家,资本只有看到一个项目未来有巨大的应用场景才会投资,如果资本只是看到你把无聊猿炒来炒去,没有一个大的应用场景,他们为什么要投资呢?
对,是这样的,资本和科技圈的前沿人群看到了一些未来,可能也相信无聊猿的故事和商业价值,并且NFT本身就是区块链技术的一种落地场景,它几乎可以应用到包括金融领域所有商业场景中。
我们说FT(Fungible Toke)是同质化的,而NFT(Non-Fungible Token不可替代币)是非同质化的,FT是NFT在金融领域内的升维,而NFT的价值就在于它是FT在实体应用场景上的落地。在元宇宙的背景下下,NFT的这个应用可以衍生出各种类型的场景,进而被大家发现这些场景的商业价值。
无聊猿的价值就是这样逐渐被发现的,我们可以把每一个无聊猿都看做是一个元宇宙里的明星,它在这个元宇宙里可以去唱歌、跳舞、购物、代言等等,它让元宇宙这个虚拟世界具有了故事和商业。
同时无聊猿的发行方也对无聊猿的应用有了进一步的开拓,它为每一个持有无聊猿的人都空投了一块无聊猿元宇宙里的虚拟的土地,他们可以在这个虚拟土地上进行二次创造,比如盖房子等。
我们知道,全球一共有1万个无聊猿的NFT,假设它们被5000人持有,如果有1个人的无聊猿做好了,无形中会给其它无聊猿赋能,他们之间可以互相促进的,互相赋能,这种模式值得我们研究。
个人认为政策对NFT的交易进行限制,在掐断了炒作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也将加速NFT+应用在实体场景中的落地。NFT的落地和应用,虽然刚开始很累,它的未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Q:所以,实体企业应该去布局NFT+应用?
是的,如果实体企业现在不去布局NFT,那未来可能做NFT的明星企业就会去布局实体企业,就像当年的互联网企业亲自下场做实业一样,如雷军的小米进军手机、进军汽车产业,现在,小米在手机行业里的发展已经很厉害了,同样小米造车也得到了一些资本的欢迎。
但让传统企业现在去布局NFT也确实很难,一个是它们的掌舵人或者管理层需要去学习和提高认知,转变观念。二是,现在的经济形势要求他们必须将主要资源集中到生存上。
Q:那国内有做的比较好的数字藏品吗?有希望成为大热IP?
目前还没有特别突出的,博物馆知名的有一些,比如越王勾践这种,如果开放转赠,或者IP方为它继续赋能。
WEB3笔记丨编辑部:孙铭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