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藏品打造品牌IP如何赋能产业发展央企平台,突然爆雷
近年来,数字藏品在多个行业、多个领域不断 " 出圈 "。在这背后,利用数字技术开展文物保护、文化传承也俨然成为一种新时尚。
比如,6 月 3 日,光明网联合北文数字、数藏中国发行非遗五福粽子香包数字藏品,限量 1 万份,售价 29.9 元,开售时围观人数达 45 万 +,仅仅 10 秒内就宣告售罄。同一天,人民日报社《国家人文历史》与人民创意、古风画师 " 呼葱觅蒜 " 联合打造《诗经》端午主题文化数字藏品限量发布。6 月 6 日,中国探月航天以数字藏品的形式发行第一艘数字载人飞船 " 梦想号 ",招募 1 万名 " 太空数字乘客 " 上太空……
不少行业、领域纷纷入局数字藏品,以及近日航天主题数字藏品的发行,亦表明数字藏品有望成为我国数字经济未来一段时间重点探索和发展的领域。
不少企业布局数字藏品
数字藏品从本质来说是 NFT 的中国化表现形式,背后主要的功能是 NFT,当前,已经出现了万物 NFT 的趋势,比如:NFT 可以和艺术品结合,形成数字艺术品市场,NFT 可以和游戏结合,比如养成类游戏,可以形成 NFT 游戏道具,也可以形成 NFT 下的虚拟地产。
目前我国数字藏品主要分为三类:依托传统文化的数字藏品,原创内容性藏品和以实体产业为载体的数字藏品。随着原宇宙的概念和空间的拓展,数字藏品的外延也在不断扩大,向体育、艺术、航天、影视、营销、教育等各行各业渗透融合。比如新华书店的 " 影像新华 ",兴业银行的五款隶书 " 福 " 字组成的数字藏品、腾讯、阿里、网易的数字交易平台,等等。
可以看到,不少企业也在积极地布局数字藏品市场,但是,当前我国数字藏品还在概念期,处于发展的初期。一方面,与数字藏品相关的区块链技术仍需不断积累和完善,数字藏品的确权、交易、保存、安全等问题,不仅需要数字技术的创新和改进,更需要现实法律政策的支持和保障。比如数字藏品所有权、专利权、交易权及相关周边权利的边界明晰和权责确认。
另一方面,我国对数字藏品的信任机制还未建立,当前用户对数字藏品接受度还很低,所以单靠小众群体的兴趣爱好是很难支撑数字藏品需求的。
数字藏品价值在哪?
当前,国内的数字藏品发展还是较为粗放的。数字藏品进入大众视野,事实上是得益于周杰伦、林俊杰等名人投资数字藏品的名人效应的,其投资以娱乐、新奇驱动为主。
目前数字藏品的投资的动机,大都仍是获取短期内的投机收益,其根源在于数字藏品的供求不平衡,导致数字藏品很难发挥金融服务和赋能的作用。
事实上,作为数字经济的产物,数字藏品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在社会层面,数字藏品主要是和 NFT 非同质化代币结合的方式来探索建立数字资产权证,过去,数字资产概念是不存在的,无论是网络上的一段文字、语音、一张图片,还是一个视频等等,本质上都是一堆代码,而代码是可以复制的,而 NFT 通过区块链的方式授予数字产品唯一的身份,这在未来是一种产权上的确立,这种产权的赋予也必然会增强网民的创作创造热情,数字产品会被大量生产出来,并和原作者绑定。
在经济层面,数字藏品具有艺术价值、品牌价值,和 NFT 结合之后,这些艺术价值附着在产品之上,满足了消费者多元的藏品需求。
如何赋能国民经济
数字藏品本身是 IP 的强化剂,通过与实体经济融合,能有效地推动产业模式、产业业态创新,赋能产业和消费。对于一些企业,数字藏品可以作为一种品牌 IP 的推广方式,品牌和 NFT 结合,向品牌拥趸发行相关产品。
比如,2022 年小鹏汽车推出了小鹏 P7NFT 天猫数字藏品作为纪念活动的一部分,新华社与乡村振兴结合的数字藏品,上海与文旅产业结合的数字藏品,还有收藏的数字卡片,游戏里的 NFT 道具等,都是数字产品赋能实体产业的探索和尝试,当然,数字藏品 IP 为现实产业消费赋能,是依赖于数字藏品的供求双方的,对于数字藏品供给方而言,通过打造数字藏品 IP 主,为品牌赋能,要善于发现有拥趸的数字藏品内容,结合 NFT 来推动发展。对于需求方而言,良好的消费体验是扩大需求群体,建立稳定、成熟的需求市场的关键。
因此,对于实体产业而言,数字藏品的兴起再次强调了 IP 打造的重要性,文化产业和文化传播要坚持多元化,要百花齐放,这样才有利于产生更多 IP,也能形成更多小众文化群体,这样数字藏品的长尾效应才能体现出来,才能有活跃的文化产品交易市场,这里既包括线下藏品,也包括线上的数字藏品。
而让用户享有更好的消费体验,关键还是在数字藏品的 IP 上下功夫,很多人对于数字藏品往往过度强调了数字藏品的收藏属性,通俗而言,买入数字藏品是为了收藏后未来涨价赚差价,但这往往只会出现短暂的热闹,炒作是无法持续的。所以最终数字藏品的核心是 IP,比如 CBA,冰墩墩,热门影视动漫产品,这些产品的数字藏品有很大价值,不是因为 NFT 这个工具有价值,而是 NFT 结合了强势的 IP。
数字藏品的风险
近年来,数字藏品发展如火如荼,各个行业企业纷纷布局,但我国数字藏品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只有原创内容形式的数字藏品是与国际的 NFT 比较接近。这也意味着,作为中国化的 NFT,数字藏品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一方面有利于数字藏品价值的开发和持续发展,但另一方面,也面临着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
首先,数字藏品的价值不确定性。一方面,数字藏品价值所在就是数字藏品的 " 唯一性 ",数字藏品从概念上应该是非同质化的,当前有些数字化藏品设计中,数字藏品与藏品之间的同质化程度比较高,无法引发用户收藏的热情。另一方面,数字藏品作为艺术品应该具有艺术价值,但是艺术价值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因此数字藏品的价值在现阶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字藏品的营销手段。
其次,虽然 NFT 能够和数字藏品结合形成独一无二的权属,但是不能证明数字藏品的原创性,诸如一个原创的 NFT 藏品头像可以卖 100 万,但如果将这个头像复制之后加上相框,这是另一个 NFT 的藏品,但实际上两个藏品的实质是一致的。
最后,数字藏品国内交易公开透明度不够。虽然当前我国数字藏品发售在多平台遍地开花,但是我国还未从法律上对数字藏品的投资和交易进行明确的规定,因此在交易规则、交易信息、交易流程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作者系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