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T艺术品主要分为两类:可繁殖艺术品和不可繁殖艺术品。
不可繁殖艺术品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艺术品,即,由人类艺术家创作并上传至区块链与 NFT 绑定的画作。我们看到的大多数 NFT 艺术品都是不可繁殖的。
可繁殖艺术品是通过某种算法创建的,利用 NFT 的独有 ID 作为 “内核” 生成艺术品。每件可繁殖艺术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只与一个 NFT 绑定。当然了,可繁殖艺术品也需要艺术家提前创作各种 “碎片” 喂给算法,并告诉算法如何将这些碎片拼凑成一副完整的作品。
一些 NFT 还可以让艺术家收取版税。也就是说,这些 NFT 每出售一次都可以带给其创作者收入,而非只有第一次出售可以。
将你的 NFT 代币和艺术品存储在不同的链上或采用去中心化的存储方式 -
当你的艺术品存储在另一条链上或采用去中心化的存储方式时,有些事项将影响你的 NFT 的风险:
如何处理链接?
有很多项目提供艺术品和 NFT 之间链接的托管服务。但是,这也意味着,一旦项目方停止运营,你的 NFT 与艺术品之间的链接就会断开,导致你的 NFT 变得一文不值。
艺术品存储在哪里?
并非所有存储方式都会产生相同的效果。假如你所有的 NFT 艺术品存储在 IPFS 上,就一定要有人 “pin(长期保存)” 这个艺术品。如果 NFT 创建者不再 “pin” 这个艺术品,这个艺术品就会消失,即使链接依然有效也无济于事。
聚焦“区块链”,大有可为?
如果说2016年-2019年期间,央行对于数字货币仍然处于研究和准备阶段,那么从2020年数字人民币的试点开始,我国的央行数字货币正式进入了发展阶段。
2020年-2021年上半年(截至8月初,下同)期间,数研所共计申请了30项专利,其中明确关于数字货币的仅有5项,涉及到区块链技术的有高达23项,包括数字证书、交易凭证、智能合约、数据处理、共享文件等多个方面。
尽管其中这些专利没有明确表示与数字人民币相关,但是数研所作为央行下属单位,是数字人民币官方研发机构,是金融科技行业国家队成员,是国内最早区块链实践机构,也是数字货币国际规则参与者。因此,其专利布局多少都有可能会与数字人民币相关,未来或可能应用到数字人民币的某个方面。
另外两个央行下属机构,中钞信用卡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杭州区块链技术研究院)在去年至今一共申请了22项专利,明确关于数字货币的仅有2项,其中大部分为区块链相关技术专利。
而中国人民银行印制科学技术研究所期间申请了8项专利,其中大部分都是关于印钞造币的相关技术专利,包括纸张、印码、材料、防伪等方面,已经没有了数字货币的相关专利。可以看出经过时间的沉淀之后和产业的发展之后,产业角色和职能的划分已经更加的清晰。